探索BIM前沿技术应用,提升海天中心项目设计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搭建BIM运维管理平台,全面增强海天中心智能化运维管理水平。他就是“青岛第一高”海天中心BIM工程师张涌。从海天中心斩获“山东省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到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示范工程”,从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青年先锋”到“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一位青年工程师的创新与坚守。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缩写,是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将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统一联系起来,从而提前发现问题,避免后期变更返工,保障高效运维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2013年前后,此项技术在国内还未推广,张涌怀着一种开创的激情和勇气,主动请缨展开了将BIM技术引入海天中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任务接到手,困难却远超想象,无资料、无经验,BIM技术对于海天中心来说完全是空白的领域。但是,张涌却充满了对“未知”探索的兴奋。
攻克难关第一步,他先从“头脑”开始,构建起对“BIM”的基础知识体系。在手头相关资料严重匮乏情况下,他通过专家咨询、图书笔记查阅等各种途径,研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基础文献,对BIM技术的概念特征、应用效果和实现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学还不够,更要实地调研,他先后前往京、沪、深、渝、川、鄂等地区,探寻考察应用BIM的典型项目和BIM使用的方式方法,累计行程达上万公里。
得益于前期详实的调研论证,张涌在充分结合国内BIM技术发展现状、技术成熟度和主要应用模式的基础上,策划了海天中心项目引入BIM技术的主要步骤以及每个阶段需要实施的具体工作,在经过不断地优化求证,修改了十余稿后,最终在美高梅官方网站和海天中心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确定了海天中心项目引入BIM技术的基本路线图。在此过程中,他撰写了数十篇相关报告,奠定了项目全生命周期BIM应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并且还通过《信息专报》将“美高梅智慧”报送至市政府办公厅,获得市有关领导亲笔批示,也为胶东机场等青岛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基于前期周密的部署,海天中心成功引入BIM技术助力项目建设,并且由浅入深进行价值创新,采用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三全”BIM应用模式,在实践中进行跨界整合,应用效果显著。
通过组织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利用三维模型充分沟通推演最优解决方案,形成图纸会审记录共计783条,避免拆改及返工节省工程投资约7000余万元;利用BIM技术对施工方案及设计变更进行模拟分析,减少反复修改时间,节约工期约142天;优化T2塔楼排烟系统,减少砌体方量964立方米,增加室内建筑使用面积1090.64平方米;针对项目重点机房,利用BIM技术对项目核心机房进行深化排布,对设备的安装位置进行了合理优化,保证了管道施工合理有序,同时优化了242平方米的可独立使用面积,大大缓解了超高层建筑后勤功能区面积紧张的问题。
伴随着海天中心项目建设渐入尾声,张涌带领技术团队在初步达成建设阶段BIM应用目标的基础上,又向BIM运维这一新的难关发起了挑战。
超高层大型综合体的BIM运维是项目全生命周期BIM应用的最后一环,也是业内公认最难的一步,因为它除了需要将建设阶段漫长且多变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字孪生之外,还需要将复杂业态内众多独立的系统和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深度集成,从而实现以业务场景为核心的智能楼宇综合管控。
张涌带领团队背水一战,一切归零再出发。为了确保数字孪生的真实性,他们爬吊顶钻风井从地下33米的冰蓄冷设备机房到369米的云端钻石CLUB他们全都徒步走过;为了验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他们将2000余台核心设备,80000多个信息点逐一核对反复验证……
最终,张涌带领团队以匠心致初心,成功搭建海天中心基于BIM的IBMS综合运维管理平台,成功实现超高层大型综合体智能化一体化管控,将“绿色海天、智能海天”从理想转变为现实。
青春建功,强国有我。张涌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精神是美高梅海天人在新“千百十”征程上披荆斩棘的一个缩影。伴随着海天中心的崛起和集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快速推进,他将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美高梅人干事创业的热土上不懈奋进。